现代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人们在有意识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外部原因即人为或非人为的环境因素,内部原因即个人生理、心理因素。人们遭受挫折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固着,甚至自杀。焦虑是挫折后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愧疚感带来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复杂的情感,适度的焦虑对提高效率、发挥潜能有积极作用,而过度的焦虑则是有害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焦虑症。攻击是为了发泄愤怒而产生的。冷漠是愤怒的间接表现形式。退化是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幻想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以虚幻情景来摆脱现实的痛苦。固着是不能随机应变的解决再次遇到的相同挫折。自杀是遭遇挫折后的极端行为。所以,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大学副校长张承芬教授说,大学生是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仅占总数的16%,或许,这个数字有点儿危言耸听,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甚至,硕士、博士等高层次、成年学生自杀,在人们眼中也已经不新鲜,国内有统计说中国大学生自杀比率是十万分之二到四,也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确实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和挫折分不开,换句话说,挫折是导致以上行为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提高就是一个迫切的难题。
挫折承受力是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挫折承受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条件、过去的经验、认知因素、挫折频率、个性、社会支持,而人们对抗挫折的方法有压抑、投射、合理化、认同、反向、升华、补偿等。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反应的直接原因。所以,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外在的导致挫折的客观因素时,我们的做法是建立大学生的合理信念、解释、看法等等。
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建立一套全方位、高效率的挫折教育机制是完全可能的。尤其对中文系教师而言,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最起码也要置之于与知识传授同等的地位,甚至之上。而中外古今文学中的鲜活的实例就是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最好材料,它避免了大道理的空洞说教,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还可以提供借鉴的方法。
我是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就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谈谈怎样进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一)古来圣贤皆寂寞——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一种或许有点未经考验的乐观自信基础上,在心理上世界就仿佛是为他们而存在的。这时,如果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就会使他们遭受挫折时不致惊慌失措,进而产生异常举动。现当代文学中充满忧患意识,就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典范。
《易·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泰——顺利、吉祥和否——挫折、险恶是随时互相转化的。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按照这个理论,“泰”和“否”也是共存的,“‘泰’之所以为‘泰‘,斯‘否’已”,所以贾谊说:“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所以,挫折本来就是社会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抗日战争初期,知识分子对抗战的胜利抱有盲目的乐观,在创作中就体现为昂扬奋进的英雄主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标志,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逆转,社会心理与时代气氛、情绪也为之一变。初期受速战论鼓动的昂扬激奋的社会心理,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人们开始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由于战争而沉渣泛起的各种封建文化的糟粕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作家们随着这种时代心理的变化而转为沉郁苦闷。
从个体角度看,无论成就如何,遭受挫折都是必然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话谈古往今来的名人所受的磨难:“西伯拘”、“仲尼厄”、“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不韦迁蜀”、“韩非囚秦”,而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更是唱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无奈:“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受此词影响,逆境中的黄庭坚写道:“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被贬到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写道:“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挫折并没有打倒这些人,所以,人生的困难不在于挫折的多少轻重,而在于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与态度。
(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态度,不同结果。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墨客对待挫折的态度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胡风型。
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胡风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这位卓有成就的文艺理论批评家长期遭受极不公正的待遇,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投入牢狱近二十年。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艺观,特别是在文革期间,胡风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转向四人帮,陷害周扬。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气魄。
第二种,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佛道型。
消极的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历来的隐士都属这种类型,其中不乏像王维、白居易这样的大文学家。当然,当代文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
阿城《棋王》里的王一生是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明了他对庄禅哲学的认识态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考。在庄禅哲学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被看作是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它要求人们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掉物我、主客、人己,从而在精神上突破存亡、贫富、毁誉等等现实的限制与束缚,达到自我与整个宇宙的完全融合。《棋王》里,人物的生存需要往往与客观社会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像王一生这样的小人物,在“文革”浩劫中只能像狂风中的砂粒,他们如果要在无定向的行为中获得意义和价值,唯一的力量来自于自身精神的平衡。于是自我排遣,故作潇洒,成了这些小人物无可奈何的选择。王一生天生柔弱,象棋成了他平衡自我的凭借,他对棋外的世界漠不关心,象棋是他的灵魂,下棋成了他人格精神的外在对应物。他在棋盘里消磨时光、解脱痛苦、超然物外。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享受常人所没有的心灵自由,他不为外在的贫富富贵、成败荣誉而苦思冥想,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不能影响他在心灵自由的天地里追求棋道的提高。可见在作者笔下,王一生不仅具备了庄禅哲学的旷达、通脱,而且也深得庄禅哲学的要义。他把悲戚、痛苦的心境消解为一种宽裕自如、通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传统的中国禅宗哲学、庄老思想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统一性的。
(三)树立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上所谈文人和人物形象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方法只能提供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能够看到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大趋势。晚唐时期,杜牧还能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何况我们?只要把人生看成是一种过程,任何时候便都有看风景的心情,人生的挫折就也能成为一种风景。
在现当代文学中这样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朱苏进的《绝望中诞生》阐述的就是类似的道理,主人公孟中天越是在绝望中,就越能做出惊人的创见。
在此,提出几条建议:
(1)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辨证地看待挫折;
(2)加强身体锻炼,培养健康体魄,所谓“多病故人疏”的情况就会消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地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逐渐培养亲和力;
(3)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
(4)正确看待社会不良现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不良现象,社会的前进就是社会弊端的革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要想在高等院校形成高效的挫折教育机制,就需要在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挫折教育,这样,才能给人以极大触动,不易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来源::未知 | 作者:188体育买球_188体育平台app-在线|官网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试论读者问题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凸显及其演变
- 下一篇:浅谈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现当代文学]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 [现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地主形象探析
- [现当代文学] 试论老舍的民间文化意识—
- [现当代文学] 试论孔子学院背后所代表的
- [现当代文学] 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
- [现当代文学] 浅谈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
- [现当代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之著作权
- [现当代文学]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
- [现当代文学] 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
- [现当代文学] 浅议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现
-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现当代文学]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 [现当代文学] 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
- [现当代文学]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
- [现当代文学] 浅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
- [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与创新